上理工举行中德跨文化文学对话联合讲座

发布者:黄莹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10

117日,一场以“文学对话——中德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联合讲座在上海理工大学德国文化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德国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得到了复旦大学德国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及中外文化爱好者参加。活动邀请到德国著名汉学家、特里尔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卜松山教授(Prof. Dr. Karl-Heinz Pohl)与著名导演、文化建筑出品人花映红女士,两位嘉宾以不同视角展开思想碰撞,共同探讨文学与文明交流的深层关系。

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德国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周卫东主持。周卫东在致辞中介绍了德国文化交流中心成立的初衷与使命——作为学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中心旨在通过语言、文学与文化的深度交流,促进中德青年心灵沟通与思想共鸣,推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与共同成长。他表示,文学是文化理解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学生在跨文化对话中提升国际视野,在文明交流中汲取多元智慧,助力学校在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办学的进程中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维度。

周卫东主持活动

活动伊始,花映红以“西比拉的中国宴和珍爱宫”为主题,通过AI技术再现的视频与图像资料,生动再现了18世纪欧洲贵族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盛景。她讲述了巴登-巴登的国母西比拉·奥古斯塔(Sibylla Augusta)如何在建筑、宴会和艺术收藏中融入中国元素,打造出欧洲早期“中国风”的艺术典范。花导指出,西比拉在1729年于埃特林根宫举办的“中国宫廷宴”,不仅是一场艺术与生活的盛会,更是一次中西文化的深度对话。从宴厅装饰到餐具选用,从服饰设计到菜品造型,处处体现了中式美学的影响与跨文化的创造力。这场“艺术迁移”背后,是对东方文化的尊重与再诠释,也是文明互鉴的历史缩影。她进一步阐释,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不应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而应通过理解与想象实现精神层面的共鸣。正如西比拉以个人理想推动文化交流,今日的我们亦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文明互鉴中共建未来。

花映红(Yinghong Huang)作报告

随后,卜松山以“跨文化交流中的盲点解锁”为题,系统解析了跨文化理解的心理机制与思维路径。他指出,文化并非静态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体系。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不仅在于语言转换,更在于认知模式的互参与价值体系的共鸣。通过“文化冰山模型”的讲解,卜教授强调跨文化对话应建立在历史自觉、理解他者、共寻共识与开放学习四个维度之上。他结合自身多年中德交流的经历,指出“理解的深度取决于反思的广度”,鼓励青年学者在文化差异中发现自我、理解世界。

卜松山教授(Prof. Dr. Karl-Heinz Pohl)作报告

在互动对话环节中,听众踊跃提问,围绕文化误读、翻译策略与跨文化合作展开讨论。花映红分享了“音译与意译结合”的创作思路,强调语言学习应与文化体验并重;卜松山则以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为例,幽默阐释跨文化理解的多元性与趣味性。两位嘉宾还以“礼物文化”为例展开即兴交流——卜教授带来的马克思故乡特里尔的葡萄酒,与中国传统“回家拆礼物”的习俗形成对比,生动诠释了文化差异中的亲切与温度。

跨文化文学对话与互动

此次中德跨文化文学对话以文学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不仅让师生领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深意,也为当下文明互鉴提供了新的启示。从18世纪西比拉的中国宴到当下学术思想的交流,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了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相互成就的无限可能。文学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因互鉴而精彩。上海理工大学将继续致力于搭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青年学者在跨文化对话中增强理解、拓展视野,共同谱写新时代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