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百年建筑,百年沪江”建筑美学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音乐堂举行。论坛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环境与建筑学院联合主办,上海觉木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协办。本次论坛旨在深入体认、领略、解读、传播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之美,推进建筑美学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展美学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视域与实践维度。来自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上海理工大学部分师生旁听论坛。
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徐琳主持开幕式。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院长黄远东致欢迎辞。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祁志祥教授致开幕辞。他们回顾学校百年建筑的美学特色、人文价值和百年校史的红色基因,期盼双方加强合作,挖掘建筑美学的内蕴,推动建筑美学的发展。作为徐中玉先生的“关门弟子”,祁志祥会长还介绍了徐中玉先生与沪江大学的渊源,向上海理工大学赠送自己编著的《徐中玉先生传略》特制版以资存念。徐琳代表校方接受赠书。
黄远东致辞
祁志祥致辞
赠书仪式
论坛分为上下两场,分别由上海觉木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剑峰先生,上海市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邹其昌教授主持。六位学者围绕建筑设计、美学融合、文化传承等话题作主题发言。
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松教授做了题为“中美大学校园的审美寻绎”的发言。黄松教授首先对中美大学校园的演化历程做了对比性的历史回顾,并结合建筑美学的概念透析,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科技馆、发展观六个维度予以解析。他从整体规划层面的空间形态、单体建筑层面的风格特征、景观小品层面的文化意蕴三个方面,对中美大学校园进行了特征归纳。基于建筑中信息含量的加速增加所带来的审美上的聚变反应,需要站在更高的纬度来重构建筑美学所研究的分层次、动态的价值系统。中美大学校园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建筑美学层面存在着一个更底层的同构关系,找到这个关系,方能真正实现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知名酒店试睡师、畅销书《外滩酒店》作者肖可霄先生做了“从中西文化融合之美谈沪江大学建筑设计师墨菲”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亨利•墨菲与沪江大学及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渊源、代表性作品及影响,并从顺应时代和个人专业素养两方面总结了墨菲在中西融合方面的成功之道。上海觉木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林先生从融合思维、材料借鉴、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三个方面谈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对当今公共装潢设计的启示。
黄松做主题报告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孔娜副教授在“大学历史建筑的多重叙事”主题发言中,详细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所具有的美式大学校园的布局规划风格、学院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百年大学的文化传承三个显著特征。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设计系主任李文嘉副教授以“文化记忆与场所精神”为题,通过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所集结而成的“场所精神”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记忆”这两个概念,提出高校在建设校园环境时的应有之义和着力点。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青年教师孙冰作了题为“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的发言,介绍了学校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诸多举措。
孔娜做主题发言
专家的发言揭开了笼罩在沪江大学历史建筑设计者身上的种种面纱,提供了不少从未涉及的历史资料,激起了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黄松、肖可霄、孔娜一一回答提问。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市美学学会秘书长、上海大学中文系张永禄教授主持。祁志祥会长做论坛总结。他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概括、比喻校内校外专家就百年沪江历史建筑之美所作主题发言的相生相发、相得益彰之效。
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徜徉于美丽的上海理工大学主校区,领略百年沪江历史建筑的独特之美。
合影留念
【相关】
地处浦江之滨的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丰厚文化遗产及鲜明红色基因的美丽学府。它的前身是创立于1906年的沪江大学。校园主体建筑由民国时期曾担任首都城市规划首席顾问,设计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女子师范大学校园,被誉为“重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的设计师”,美国建筑学家亨利•墨菲设计建造。墨菲设计的中国大学校园,以中西合璧、文明交流的“适应性建筑”为主要特征,但沪江大学的建筑则模仿美国大学校园的建筑风格,以哥特式为主,力图迎合近代上海从政府到民间的西化心理。它选址黄浦江入口,取名“沪江大学”,用心也是在于让这所大学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个典范。
建校初期,不仅陈独秀、胡适等人曾来此宣扬过新文化,而且孙中山等人也曾在此播撒过革命种子。1928年爱国志士刘湛恩成为首任华人校长后,这里便发展成培养抗日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摇篮。民主人士、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先生1948年8月起曾受聘为沪江大学教授,与姚雪垠共办《报告》周刊,批评时弊,接续着沪江大学的红色基因。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先后易名为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黄埔军校”。虽然历经沧桑变幻,但墨菲原来设计的沪江大学44幢历史建筑依然完好保存了36幢,成为沪上浦江之滨一道魅力独特的风景线。2019年,这36幢历史建筑作为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受与故宫同等规格的保护级别。